作者:佚名 来源:不详 点击数: 添加日期:2009年02月15日
字体:大 中 小
|
《索溪峪的“野”》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课文,由于本课出现了较多的成语和生词,我用了两课时完成,目的就是要更好使学生掌握知识点。 1、学生初读课文,放声读文。把生字、难词读准、读熟。 1〉如“千峰万仞、绵亘蜿蜒、窈窕淑女、返璞归真、随心所欲、年过花甲、望而生畏、撅着、堵着” 个别读、齐读、指名读。(三种不同读法就是扫清文字障碍,使学生能读准、读通课文。) 2〉认读后,请学生利用上一、二个词语说话(拓展知识的深度) 有的学生说:“亭亭玉立的荷花如一位窈窕淑女。”我随机就问其他同学:“这句话运用了什么 修辞?”(我理解为比喻)(领导对此产生质疑认为是比拟)。有的学生说:“我在课堂上随心所欲,老师批评了我,我撅着嘴、赌着气回到座位上了。”(针对该生说的句子,问学生该句子好在哪里?学生很快说出几个动词的妙用。) …… (把词语运用到自己的话中,学生不仅能理解了词,还积累了词,学会运用了词。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词语融合生活中、语言环境中能更好体现词的作用。) 二、理清脉络 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看看她是怎样用这些词来描写大自然风景的。学生读文,带着发现的眼睛观察文章的结构,学生发现除第1自然段外,其他四段的第一句都是中心句。接着让学生分段读2、3、4、5自然段,概括段意,明确总——分结构。回到第一自然段,齐读。(一句话为段落)有什么作用呢?学生能准确答出:点明主题,统领全文,本文结构是总——分,并相机进行作文指导。 (结合具体的篇章进行作文指导,使学生能体会、学会用法,在模仿、借鉴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。) 三、质疑,还有3分钟要下课。 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,提出不理解的问题。学生有的问“……”的用法,问到“攀缘”一词的意思……这个词我理解为“攀登”,可有的学生指出“攀谈”的意思。个别学生找到工具书明白了“攀”有两个字意,有向上登。也有“谈话之意”,结合语境也不好明确,课下查了工具书“攀缘”是“拽着东西往上登”,还有一个意思是“下级向上级奉承之意”所以,选择第一意义。(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。这个质疑使知识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,更让学生成为主动者、参与者。) 第二节课反思 1、让学生汇报文章哪些体会“索溪峪的‘野’。 2、汇报、交流更能让学生在诵读、理解、感受中积累、背诵。表现“山野”时,段中有3个层次,结构明朗,词语优美。在理解的基础上就让学生试着背诵。在讲“水野”时,让学生结合“汽车吼叫着,车身摇晃着,卵石挤碰着……(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和想象补充当时情景,感受“野”。)在“动物野”时也让学生展开想象,进行语言思维训练。在“人野”时,结尾“满山的嘻嘻哈哈,满溪的亲亲热热……”接着让学生总结“满索溪峪是是什么?”(学生很快说出来)(本文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想象和联想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,使文章充满了活力。为了更好理解写作特色,让学生也和作者走到一起展开想象,个性的思想驰骋于课堂上充满了快乐的色彩。) 课结束了,没有精彩的过渡语,没有精心的准备,没有亮点的生成,但一种真实之气,一种朴实之风,踏踏实实走来。自己在问题中探索着;在问题中觉醒了;在问题中成长了;在总结中提升了。
本页地址:http://linshi.123ttt.com/html/liunianji_491_22952.html
分享按钮 |